肝炎的认识误区,你可要避开哦!
在我国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病人中以甲型肝炎感染最多,我国约有80%的人曾受到显性或隐性的感染,但没有慢性病人。乙型肝炎感染次之,近60%人口感染过乙肝病毒,其中约有1亿2千万乙肝病毒携带者。看到这个庞大的数据,是不是连吃饭都要自备碗筷了呢?其实大家对肝炎有一些认识误区,下面一起来看看!
误区一:肝炎都具有传染性
肝炎有病毒性和非病毒性。病毒性肝炎都有一定的传染性,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传播。而非病毒性肝炎如药物性肝炎、自身免疫性肝炎没有传染性。因此并不是一接触肝炎病人就会被传染。
误区二:“小三阳”好,“大三阳”不好
所谓大三阳是乙肝五项中HBsA、抗HBc及抗HBc三项阳性;小三阳指乙肝五项中HBsAg、抗HBe及抗HBc三项阳性(区别在于HBeAg与抗HBe何者阳性)。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轻重要看肝功能等指标的好坏;传染性大小要看血中病毒载量。在抗病毒治疗中在HBV DNA检测不到后,如果伴随大三阳变成小三阳,提示病毒在被清除中,但如果HBV DNA仍然阳性,即使已变成小三阳还是有病毒活动。因此,要依不同的时间、背景辩证地看待大三阳和小三阳。
误区三: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没必要治疗
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首次就诊即为肝硬化或者肝癌的患者,通过追问病史发现这些患者既往知道自己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(+)携带者,平时因“工作忙”、“没有什么异常感觉”不就医,但一旦有不适常常就是疾病晚期,十分可惜。由于慢性乙型、丙型肝炎经常是在静悄悄地引起肝细胞损害、纤维化甚至肝硬化、肝癌。因此一旦发现有乙肝或丙肝病毒药感染,就要与医生建立良好的联系,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及病毒学等各项指标,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,及时治疗。
误区四:保肝治疗能治愈肝炎
乙肝病毒、丙肝病毒是造成肝炎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。保肝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对症治疗,转氨酶降至正常也并不等于慢性肝炎治愈,病毒仍然潜伏于肝细胞内,随时可能引起再次转氨酶升高。因此,抗病毒治疗才是各种治疗的最重要的治疗,只要把病毒药长期抑制,才能避免病毒继续破坏肝脏,这才是治疗的根本。另外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较艰难,千万不能迷信“江湖游医”和一些虚假广告所谓的保证“乙肝表面抗原转阴”之类的话而延误治疗。
普通人日常预防感染的注意事项
甲型及戊型肝炎是通过消化道传播,而乙型、丙型及丁型肝炎通过母婴垂直、血液、体液、注射及性接触等传播。对于乙型、丙型及丁型肝炎,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,如同一办公室工作(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)、握手、拥抱、同住一宿舍、共同用餐、公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播。
家中如果有人得了急性肝炎时,特别是甲型及戊型肝炎,首先:应设法让病人及早去医院隔离治疗。暂时需要在家治疗的也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。在起病后3周内病人的活动范围应受到限制,照顾病人需要由专人负责,每天照料结束后,双手用5%碘伏浸泡2分钟,然后ongoing流动水冲洗、擦干。其次,病人在家中隔离,要与家人分开吃饭,吃剩的食物不能再给别人吃。病人使用的日常用具都要和健康人分开。用后要严格消毒,方法和前面一致。再次,家具、门把手等,每天可用0.5%的过氧乙酸或2%的含氯消毒剂消毒。家庭中的其他成员,应在病人隔离后观察45天,在家治疗病人的家庭成员则为75天。在观察期间要注意有无急性肝炎早期症状。一旦发现,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。
疫苗接种的时间
对易感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,减毒甲肝疫苗和灭活甲肝疫苗都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。对于甲肝疫苗接种的时间没有什么限制,但最好在孩子1周岁时及时的进行接种,以免遭受甲肝病毒的侵害。预防乙肝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预防。
在我国所有新生儿都是免疫对象。母亲携带乙肝表面抗原、e抗原对自己的孩子威胁最大,新生儿出生后必须在24小时内打完第一针,否则就无法阻止围产期母婴传播,然后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和第6个月打第二针和第三针。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也需要这样做,因为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其他途径的传播。丙型肝炎尚无疫苗特效预防,应认真管理检查血液及血制品,防止输入带有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,不要随便输血和血浆。丁型肝炎病毒(HDA)是缺陷,只有在乙肝病毒辅助下才会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。因此,乙肝肝炎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丁型肝炎。但它一旦和乙型肝炎共同或重叠感染,病情就加重了。